简史 青海师范大学坐落于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高原古城西宁,始建于1956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1997年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
地位 历经68年的开拓进取,学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是一所具有教师教育、民族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院校。
校园 青海师范大学现有城西和城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80亩。其中,城西校区172亩,建筑面积9.37万平米,绿茵葱茏、古朴典雅、学脉绵长,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职能。城北校区1208亩,建筑面积37.78万平米,设施先进、现代开放,布局恢宏,于2016年10月落成启用,主要承担本科生教育和学术交流职能。两大校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彰显高原风光的现代大学校园,是读书治学立教的理想之地和教育沃土。
校友 已培养毕业生12余万人,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学能手、科研学者、管理人才、商务精英,在各类岗位上尽显师大学子笃实敬业、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 在校学生21019人,其中,本科生13434人,硕士研究生3003人、博士研究生336人,留学生4人,函授生4242人。
学科 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中国史、地理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2个国内一流学科,4个省内一流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
专业 61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获批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教员 现有教职工121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8人,副高级职称355人,博士生导师129人,硕士生导师5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24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5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家,8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80人和19个科研团队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行动计划,4个教学科研团队6次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学校双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讲座教授76人,客座教授94人,合作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9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9人。群英荟萃的优秀师资为持续推进学校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学院 现设有民族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新闻学院、教育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等19个学院。
科研院(所) 学校设有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等3个研究机构,各学院设有青藏高原社会历史研究中心、班禅研究院、青藏高原体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等29个研究机构。
平台 现有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藏汉双语人才培训基地”,五省区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训中心,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高原能源产业与生态研究中心,被授牌为“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青海基地”。建有“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藏文信息处理”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青海省物联网”“青海省藏文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等6个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