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建成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 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西部创新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特色鲜明,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
六十多年来,兰州化物所人秉承“立足西部、唯实求真、团结协作、创新奉献”的价值理念,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多套工业生产装置,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明了可用于降低卷烟烟气中一氧化碳释放量的催化剂,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了适合烟草工业应用的含纳米贵金属活性组分的催化材料、助剂和二元催化材料复合滤棒,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发的DH-2型除氢催化剂是国内首创的二氧化碳原料气除氢催化剂,综合性能达到且部分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用于我国大中型化肥厂CO2原料气中氢的脱除,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基于羰基构建与转化的含氮精细化学品合成研究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近年来,在高品质羰基金属粉体产业化、低碳烷烃脱氢工业化应用、异壬醇羰基化合成关键技术、甲醇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DMMn)工业化示范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固体润滑材料及特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等研究工作,解决了我国战略高技术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绝大多数材料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及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在工程材料表面的润湿及其调控,强韧与润滑一体化碳基薄膜设计、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低摩擦固体润滑碳薄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油水分离材料的仿生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高技术工业用聚合物基动密封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从事材料摩擦学和润滑材料研究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领域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自1992年起5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兰州化物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工程实验室,2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1个所级研究单元,分别是: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润滑材料与技术创新中心,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特色药用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材料磨损与防护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端装备油脂工程实验室,甘肃省黏土矿物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此外,研究所还在青岛、苏州等地建设了异地科研单元。
近年来,研究所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9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及引用的论文数量名列国内科研机构前列;每年申报300余件的国内国际专利,2020年授权专利191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甘肃省科研院所名列前茅。
目前,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78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摩擦学金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4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防卓越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在职职工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