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搜索
单位
简历
APP
双选会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分享
高等教育单位
认证单位
0
在招职位
单位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源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艺化学门,1946年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土壤肥料学系和1956年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农业气象专业。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发布《地球宪章》之年,中国农业大学整合10个系(研究所)组建了全国第一个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艺化学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形成本、硕、博,涉及理、工、农多学科完备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设有植物营养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农业气象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及实验教学中心。2023年5月,学院多年探索创建的“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得到了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和鼓励。 学科建设 历经百余年历史积淀和近30年的快速发展,学院现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科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为国家“211”、“985”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生态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建立了校内外联动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集群,拥有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曲周)、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野外实验站和4个校级野外基地。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突出、科研水平一流,能够解决国家农业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师资队伍。拥有教授(研究员)61人、副教授64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2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9人;其他省部级人才和教学名师1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近年来,学院5名教师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并有多名教师荣获世界粮食奖实地奖、何梁何利科技与技术进步奖等国际重大奖项。此外,学院聘请了瓦赫宁根大学Oene Oenema教授(诺奖获得者)、西澳大学Hans Lambers教授等海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人才培养 学院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构建了理、工、农多学科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生529人、硕士研究生602人、博士研究生272人。本科生培养方面,学院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全员育人体系。“理实兼备的环境科学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2013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生培养方面,创新了在生产一线育人的科技小院“立德树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全国应用类专业学位培养提供了样板,先后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科技小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上升为国家行动;该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国际化,以培养能够解决当地生产问题、具备综合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目前已招收埃塞俄比亚等8个国家41位非洲留学生。研究生培养工作还获得2015年“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第五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等奖励。学院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着力点,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同建立了以“农业绿色发展(AGD)计划”为核心的博士生“T”型培养新模式,联合培养高层次交叉创新复合型人才。 科学研究 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发展前沿,聚焦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前沿理论交叉创新,在农田养分综合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理、农业环境过程与污染阻控、气候变化与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立地顶天”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Science 发表研究论文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牌1项等。获授权发明专利65件,专利转让11件,累计转让金额近2000万元。学院作为全国“科技小院”的创建单位,扎根生产一线,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突破了从科学研究到生产实践的“最后1公里”难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科技小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上升为国家行动。该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国际化,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专辑将“科技小院”模式树立为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学创新和技术服务的典型案例向全球推广。
公司地址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资源与环境学院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热招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