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创建于1950年8月,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服务于川渝滇黔四省市结合区域近6000万群众。医院现有忠山、康健中心两个院区,忠山院区占地面积238亩,建筑总面积17.5万平方米,康健中心院区占地面积538亩,一期完成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两个院区获批编制床位4200张,设有临床、医技科室65个,2023年全年门急诊278.1万余人次,出院15.1万余人次,手术5.4万余人次,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教学医院。
医院有职工近46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200余人,博士、硕士1500余人,高级职称600余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人、后备人才8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天府名医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5人,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3人,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5人,医院先后全职引进外籍专家11人。
医院拥有PET-CT、Micro PET-CT、3.0T磁共振、256层螺旋极速CT、直线加速器、DSA、SPECT、全飞秒激光近视治疗仪、3D腹腔镜等价值约19.5亿元的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并建有区域首间复合手术室。
医院不断推进医疗技术国际化,推动亚专业蓬勃发展。1967年成功开展断臂再植术;1979年成功开展心内直视术;1980年成功开展同种异体肾移植术;2004年成功开展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术;2005年成功开展四川省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2007年成功开展第二例心脏移植术,该患者是四川省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保持者。近年来相继开展了各种微创外科手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人工耳蜗置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先进技术。医院于2010年获批开展人工授精术(IUI),2012年获准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IVF-ET,俗称试管婴儿技术),2017年获准开展产前诊断技术。2018年,成功开展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020年,成功开展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医院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和“中国胸痛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国家日间手术试点医院,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国家首批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员医院,川渝滇黔结合区域危急重症及疑难疾病诊疗中心,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技术示范中心,甲状(旁)腺疾病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四星数字化医院。
医院现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儿科学、眼视光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精神医学等10个本科专业,有院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00余人。2024年3月,临床医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最新排名为27.86%。临床医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医学检验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康复治疗学、麻醉学专业为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专业在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验收中被评为优秀,临床医学院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先进工作集体。拥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省级一流课程、14个四川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9门省级精品开放(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应用性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课程、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7个专业基地),国家级新生儿围产期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外科基础技能培训项目基地、中国医师协会腹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截至2023年,医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次,在全国高校健康管理情景模拟沙盘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一次,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西南西北赛区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七次;全国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五次。
医院现有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4个四川省重点(培育)学科、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26个、四川省中医重点专科1个。医院拥有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代谢性血管疾病)、1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代谢性血管疾病)、4个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神经外科、出生缺陷、肾脏疾病、糖尿病与代谢病)、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四川省骨科置入器械研发及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四川省临床疾病分子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与转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