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土木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土木建筑工程系,成立于1958年。1998年8月,福州大学以土木建筑工程系为主成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06年5月,分设建筑学院后,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水工程安全与水灾害防治、道路交通工程与灾害防治、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工程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工程安全与水灾害防治、交通安全与灾害防治工程、道路交通工程与灾害防治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工程管理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普通本一批学生2000余人,各类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每年招收本一批全日制学生500名左右,全日制硕士生370名左右、博士生20名左右,工程硕士生近50名。建院以来,已为国家以及福建省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以及其他层次的毕业生1.5万余人。
学院的国际化特色鲜明。入选国家“高校(地方)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 项目(全国仅16个学院入选,土木工程学院仅一个入选),聘请了意大利籍Bruno Briseghella教授为学院院长,建立了本、硕、博多层次国际联合培养体系,与意大利、英国、德国、希腊、加拿大、美国、越南、老挝、泰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了10余个本、硕、博合作办学项目。
学科建设
历经63年的建设,特别是近10多年来,学院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学院的土木工程学科在软科的全球排名为101-150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为A-,在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的排名为国内第24名。
学院现设有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水利水电与港口工程系、市政工程系、交通运输工程系、工程管理系、轨道与地下工程系等7个系,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智能建造8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和福建省重点本科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土木工程新技术与防灾”“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持续工程结构与防震减灾”福建省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土木工程”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和“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2018年土木工程学科入选福建省“双一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05名,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63名,其中教授(研究员)40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76名,讲师(助研)4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学科研人员的81%,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教学科研人员的56%。
教师中现有国家级人才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5名,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名,福建省优秀人才1名,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1人,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百千万领军人才3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闽江学者讲座教授2名,福建省高层次人才2人,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ABC”类人才9人,福建省委组织部引进生5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5人,旗山学者6名。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桥梁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治国际联合研究基地、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高校(地方)国际化示范学院等四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有可持续与创新桥梁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多灾害防治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先进土木工程材料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四个省级科研平台,还有结构工程研究所、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土木工程信息与数据科学研究所、智慧基础设施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土木工程编译研究所等六个校院级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学校是福建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的高校。“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5176项,科研经费超过20亿元,其中,对外签订横向合作合同2085项,横向社会服务总收入超过9.5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4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专利授权3297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7147篇。6位学者(7人次)入选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12位学者入选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确立了走国际化、区域特色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的办学理念,正努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际化示范学院的目标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