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源于运动医学研究所。2003年10月,成立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次年招收运动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7月在研究所基础上成立运动人体科学系,同年招收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学生;2011年5月,原基础医学院体育教研室整合至运动人体科学系;2012年1月,教育部批准开设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2013年教育部批准开设运动康本科专业及康复治疗技术专科。2012年5月更名为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机构设置
学院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三个本科专业、康复治疗学成人教育本科、运动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学)硕士点,形成了研究生、本科、成人教育多个层次办学形式。学院与运动医学研究所一套建制。学院下设运动医学系、康复医学系及实验中心等教学机构。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实验中心下设四个实验区,分别是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区、运动医学实验区、康复治疗学实验区、体育实训区。学院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其中教职工党支部1个,学生党支部2个。学院是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单位。
师资队伍
学院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9人,硕士19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1人。现有在校生研究生和本科生1000余名。教工中国共产党党员26名,学生中共党员127名。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泰安市拔尖人才”称号,4人国内访问学者并结束访学,4人到国内知名院校培训。2人次担任省级及以上学会副主任委员。3人次任国际ISAKO、国际冬季运动医学学会委员。
教学条件
实验室中心是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实验中心总面积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200余万元,其中:40万元以上设备12件,10万元以上设备42件。拥有双能X线骨密度仪、功率自行车、运动录像解析系统、身体成分分析仪、运动平板、认知功能评估训练系统、听视觉注意力计算机检测与训练系统、同位素诊察设备、运动生理指标测试系统、膝关节稳定性测试仪等价值超过10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24台套(价值775万元)。共有隶属或非隶属学校校12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二附院、北京解放军301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以及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天津泰达医院、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山东省青岛疗养院、浙江嘉兴第二医院、上海巅峰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庆华健身集团等共24所实践教学单位提供学生实习,实践实习资源丰富,学生可按照就业方向选择实习单位。
教学改革及成效
运动人体科学、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三个本科专业均是山东省一流专业。现有校级精品课程7门,获各级教学成果奖14项,多门课程开展网络课程和双语教学。主编《运动创伤学》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教改项目“构建运动医学为特色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体系” 2014年获山东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主编及参编专业教材十余部,教育部产学研课题7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8项,山东省首届高校微课比赛三等奖1项,学生参加全国专业技能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多次。
科学研究
“运动医学”为学校“十二五”强化重点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山东省重点研发课题6项,山东省卫健委等厅级课题20余项,取得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得山东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泰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8篇,国内核心37篇。编写专著11部,主编教材3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80人次。举行学术报告18人次。主办泰安市医学会运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次。
人才培养
现有在校本科学生1000余名,研究生28名。学院始终坚持深化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拓展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建立重质量、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率和继续升学率的全面提高。近五年来,本科生平均年底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取研究生率达到30%以上。“运动医学”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
学院支持学生开展课外学术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申请学校设立的用于本科生社会调查、课外科技竞赛、发明创造、学生创业等活动的专项基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我院学生代表队2015年获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康复学生技能大赛”二等奖,2016年获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康复治疗学学生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