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七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设有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激光研究室、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部、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本草物质科学研究室、燃料电池研究部、生物能源研究部、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研究部、节能与环境研究部、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太阳能研究部、储能技术研究部、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能源研究技术平台、能源基础和战略研究部、能源材料研究部(筹)、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先进生物制造研究部等22个研究室(部)和1个研究平台。设有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化学反应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设有低碳催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设有化学激光、分离分析化学、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航天催化材料、电化学储能技术等5个中国科学院院级实验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DICP-SABIC先进化学品生产研究中心和中法分子筛联合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2017年10月,中国科学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筹建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能源科学与技术创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加快构建“1+X+N”开放融合的创新组织体系,组建能源领域强大科技创新“集团军”,参照国家实验室体制机制先试先行。2018年4月,中国科学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启动实施“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A类先导专项,总经费16亿元,通过变革性关键技术突破与示范,实现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的融合发展,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专项累计突破关键技术63项,实现工业示范55项,带动投资1800多亿元。
2021年,大连化物所按照中科院的统一部署,经过反复研讨和凝练,确定了研究所“十四五”规划。其中,使命定位:“贯彻‘两加快一努力’要求,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我所将继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的战略定位,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加强能源战略研究,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率先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四个主攻方向:“双碳战略下的能源催化转化与多能融合,极紫外光源技术及其化学动力学前沿研究,以化学激光为代表的化学能高效转化,面向生命健康的分离测量技术和仪器”;八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新一代高安全、高能量密度水系电化学储能技术,高温固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人工光合固氮固碳制备尿素,固态锌离子传导膜反应器中同时发电及固碳,高分辨二次电子-离子共聚焦成像质谱技术,高电压锂电池技术,典型催化反应过程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分子全景时空超分辨四维成像解析物质结构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