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以工注,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为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天津滨海新区唯一-所本硕博教育体系完整的大学。 建校60余载,学校立足轻工、服务社会,立足天津、面向全国,形成了“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的优良办学传统。学校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战略,加强与区域及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为区域发展和行业进步作贡献。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我国首批四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 , 隶属原中国轻工业部。1959年, 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调入我校,成为我校该专业的主体力量。1964年, 在轻工业部对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中,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学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我校。1968年, 学校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71年, 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我校。1972年, 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享有” 盐业黄埔”之美誉的中国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我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显著,制浆造纸工程学科1981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3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同学科中第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学校综合实力、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2002年,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第-批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2004年, 学校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一滨海新区建成滨海校区并投入使用, 2006年食品、 生物、海洋、化工等六个整建制学院整体迁至滨海校区。2008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科技教育进一步支持滨海新区发展的协议》,确定科技大学在滨海新区进一步扩 大办学规模,调整学科专业,整体战略东移。2013年, 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并入,进-步扩大了滨海校区的办学规模。2018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天津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
学校目前设有滨海、河西2个校区,其中滨海校区坐落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中心地带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总占地面积约2300亩,本、硕、博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图书馆馆藏图书187万册,教学、科研设备总值7.18亿元,体育场馆和专项训练设施齐全,建有较高水平的校园网,各项生活设施齐备。
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人才引l进和培养的力度,形成了-支结构合理、 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87 (其中在编1962)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685人, 教授、副教授713人, 中,双聘院士5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名、国家"万人计划”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天津市杰出人才1人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计划人选2名、天津市特聘(讲座、青年)教授31名,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3名。涌现出了“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 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学科专业
经过2019年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现有14个专业学院,学校现有69个本科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天津市一流学科, 建有工业设计、包装工程、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和财务管理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7个天津市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晶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IFT) 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享有“盐业黄埔” 之美誉;包装工程专业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排名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
学校现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4个-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3个天津市"- 流学科”和12个天津市重点学科(含2个重点培育学科), 7个天津市特色学科 (群)。农业科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中农业科学为全球前400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 与工程”位列B+。
学校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本科教学的生命线,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立校” ,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强化教书育人、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本科专业“新结构”,实行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教育教学 ”新方式”,构建学生素质 ”新体系”,完成了“十加一”育人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 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后备领军人才。作为天津市首所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学校出台了选课制、弹性学制、导师制、学分互认制等一系列新举措。
我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大概是6.5:1,学校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2019年录取硕土、博士研究生1366人, 目前在校研究生总人数3278人。我校累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12000余人。 设立了《天津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具有较高水平 基础理论研究和较好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的博士论文进行深入研究。我校连年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已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72篇。学校重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多个国家相关高校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合作协议。
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流专业6个,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天津市级一流课程22门; 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项目) 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合建设单位) 14个、 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个。此外,还拥有一批省级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
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鼓励高水平科研平台服务本科教学。按照学校“顶层设计”的要求大力推动实施“强校计划”,已逐步构建了”政策、 平台、项目、人才”四位-体的科技工作创新体系,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校科技平台持续发力,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4个,社科类科研平台4个,建有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大健康生物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平台,还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和天津市工程中心5个、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8个、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科研项目不断攀升,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及社会科技奖励130余项。 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颅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倭国际(地区)合作项目等屡有斩获,我校作为牵头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4项。知识产权工作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获批”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成为全国8所试点高校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所入选的高校, 专利奖获奖类别和数量,在天津市所有高校中排名第二,市属高校中名列第一。 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获批天津市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大赛优胜奖2项,在全国各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等-批新型产学研合作机构。 持续加强推进省校科技合作,与20余个 省区市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河西、津南、东丽、武清、宝坻、蓟州等区县签署了科技全面合作战略协议,与相关区县300余家企业促成科技横向联系签订技术合同800余项,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和国际化办学的思路,目前已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典、兰、西班牙、捷克等40多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拥有国家留学基倭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举办3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多所高校签订
“3+1+1"、“2+2” 等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在学期间赴国(境) 外参加国际竞赛和学术交流;学校每年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学,开展科技合作和重大项目研究;学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批准,具备招收国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质,先后接受了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来校学习和访问,目前在校学历留学生200人,每年长短期留学生1000人;学校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建有两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三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2020年我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经过60余年的不懈努力,天津科大人认定目标,矢志不移,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形成了"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的鲜明办学特色,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正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努力在新一轮高等 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行。
(数据更新于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