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特色,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具备培养高职高专、学士、硕士及博士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2001年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2012年成为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2013年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院校行列。
历史沿革
1952年,原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山西农学院的兽医专业整建制迁至归绥(现呼和浩特),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1960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99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内蒙古林学院合并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校现设动物科学学院等26个院(部),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42863人(校本部29983人);硕士研究生5073人、博士研究生922人,留学生63人。学校总占地面积1.46万亩,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2325.4亩,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5.6亿元。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26个,入选自治区第二轮一流建设学科9个。在第五次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获评“A”档,4个学科评为“B”档。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自治区级14个。现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101个(校本部94个),拥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个(含8个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40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6个、自治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7个专业引入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99人(校本部1381人),1人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聘任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神农青年英才4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3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5人次,国家、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5人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工作者3人。获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11人,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8人,获国家“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自治区“333人才工程”首席专家4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6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院士培养人选”1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7人、“草原英才”115人、草原英才团队42个。
科学研究
“十三五”以来,学校先后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400余项,科研进账经费15.5亿元。获批包括优青、重点、重大项目课题、重点国合、联合基金等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2项,经费2.30亿元;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9项,经费2.66亿元;依托“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持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0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和社科成果奖75项,其中,张和平教授团队主持的“优良乳酸菌种质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发表高水平论文2600余篇,授权专利1326项。学校在乳酸菌、蒙古羊、蒙古马、蒙古牛、野骆驼、牧草、玉米、燕麦等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第一单位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38个,其中,以学校为第一技术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培育的杜蒙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转化科技成果16项,转化进账经费6064万元。建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野外台站、集成攻关大平台及哲学社会科学基地等)98个。获批建成科技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教育厅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39个 ,自治区领军人才团队2个,成立校级创新团队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