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创建于1970年,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70年11月的长沙市革委会师训班、1978年7月的长沙基础大学、1983年5月的长沙大学。2004年由原长沙大学(专科)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长沙市为主管理”体制。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湖南省一本招生高校,湖南省文明高校。
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力学笃行”的校训,弘扬“崇德求真,实干担当”的长大精神,坚持“扎根长沙、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着力服务支撑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致力于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学校位列全国1200余所本科高校第334位。
区位条件 学校坐落于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省会级特大城市——长沙,位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核心功能区内,“浏阳河,九道弯”的第九道弯处。校区占地197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50.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69亿元,藏书162.4万册。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被誉为“最美大学校园”。学校距长沙火车站10公里,距高铁长沙南站15公里,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5公里,地铁3号线设“长沙大学”站,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学科专业 学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起以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为主体,文化创意类与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下设16个二级学院,52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戏剧与影视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8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21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余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1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6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20余人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科技领军人才、省文化领军人才、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省湖湘青年英才、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100余人次。
人才培养 学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200余人,已累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600余人。拥有省级现代化产业学院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及以上实践教学平台46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思政课“金课”等共79门。积极推进协同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校生源质量好,高分段考生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我校在湖南省内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录取;2021年湖南省实施新高考以来,我校在省内各专业组的平行一志愿投档线位列省内同批次新升一本高校首位。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我校学生学科竞赛成绩2019-2023年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80位、全国新建本科高校第9位。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居全省同类本科高校前列。2014年至2022年,连续四届荣获湖南省“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0个。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共计2595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近2.3亿元,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6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12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8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级)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68项。
服务地方 学校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紧密围绕现代化新长沙建设的战略目标,坚持“扎根长沙、服务长沙、建设长沙”。近五年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项目521项,实现本地转化应用402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累计70余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