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是在原电气工程系的基础上,经过学科重组后于2003年6月成立的。电气工程系的前身为福州大学电机系,创建于1958年,为我校建校首批设置的五个系之一。学院现有总建筑面积1万7千多平方米,设有电气工程系、电力工程系、自动化系、应用电子系、建筑电气系与电工电子学科部、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坚持开放式办学,面向社会需求走产学研合作、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之路,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院通过科技合作及合作办学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各类项目,目前学院作为福建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单位、福建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单位、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积极参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提高院校知名度,发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建本科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培育基地、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开展学生预就业培养模式等,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目前与德国凯泽斯劳滕理工大学进行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与台湾元智大学和台湾科技大学开展“双联”培养模式。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高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专业人才,得到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多年来学院就业率均名列全校前茅。目前在校本科生1695人,硕士研究生859人,博士研究生41人。(2021年11月统计数据)
全院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学院已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学科优势、产学研联合办学特点的学院,电气工程列入福建省一流学科——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今后学院将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不断推进学院事业快速发展,以学科发展为主线,以团队建设为中心,以国际化办学为突破,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科研能力,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向着创建国内外一流学科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学科建设
学院目前拥有两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福建省重点学科),电气工程2018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学院设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气工程” 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气工程”和“控制工程”两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点,建有福建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负责本科专业教学的有电气工程系、电力工程系、应用电子系、自动化系、建筑电气系、电工电子学科部、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教学单位。学院拥有省内具有最完整学科领域与培养体系的电气学科和省内一流的控制学科。
电气工程: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1958年福州大学创办时设立的电机与电器制造、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工业企业电气化3个专业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于1998年合并成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1个大类专业,按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化、建筑电气5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2010年“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首批参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将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3个专业方向合并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并于2013年在国内招生。2016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的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
“电气工程”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始于1986年的“电器”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最早一批建立的电器学科博士点,也是福州大学最早的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96年变更为“电机与电器”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升级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开始招收国外来华留学博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与台湾元智大学硕士生、博士生联合培养,2016年开始与台湾科技大学硕士生、博士生联合培养。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建有福建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通过长期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形成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且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59人。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32人,具有博士学位66人,具有海外经历30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福建省唯一具有完整专业方向的工程强电类专业,涵盖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变换和利用及其检测控制的整个过程。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电气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研发,试验测试、系统运行、经营管理等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形成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多学科方向融合交叉的格局,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出版教材《输变电技术》、《电力电子电路及容差电路故障诊断技术》、《电力网络分析及其应用》、《电器理论基础》、《电力变压器智能故障诊断与绝缘测试技术》等,其中《电器理论基础》入选国家网络精品课程。获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1项,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项,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项。2014年获福州大学“研究生培养管理先进单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单位”。“开关电器”和“数字能源”科研团队被福建省教育厅授予福建省研究生导师团队。
依托福建省电器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电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智能配电网装备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等省级平台,以及若干个校企合作平台,在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先进电能传输、新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复杂系统自主决策与控制等领域,形成明确的人才梯队和研究方向。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于1984年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8月获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硕士学位授权点,后更名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2003年又增加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点。2007年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点和自动化本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福建省一流专业。
本学科主要设置4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先进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智能化信息处理与控制、康复机器人技术和云机器人技术。
先进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电气传动控制、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以及网络控制等实际对象的非线性控制等复杂控制问题,开展先进控制理论和控制策略的研究,围绕非线性系统微分几何理论、H∞优化控制与滤波、迭代学习控制、网络化系统的控制与滤波等先进控制理论和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智能化信息处理与控制:涉及数学、物理学、微电子学、精密机械、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交叉学科,已逐步形成多学科相互渗透、知识高度密集、技术高度综合的研究特色。在最优切换控制理论、非线性内模控制理论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控制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康复机器人技术:依托我省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医疗器械科研平台,围绕人类感觉运动系统非线性闭环系统建模技术、患者主动意图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控制、康复机器人功能评估等多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结合我省电机产业和按摩器具产业优势以及医疗器械产业基础,重点支持健康保健按摩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新型多元智能传感信息集成系统研发与应用,实现康复机器人在我省推广应用和发展。
云机器人技术:关注工业环境中的云机器人技术研究,利用中海创研究院爱普云机器人的技术优势,研究开发服务于智能制造的云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结合省内的云控制平台基础服务商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机器人应用企业,形成产业联盟,实现装备制造业向技术服务业的转变。
本学科与社会企业紧密合作,着力服务于区域乃至国家需求,师资雄厚、科研实力强、科研平台极具特色。现有福建省医疗器械和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工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工业自动化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健康医疗器械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福建省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信息处理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工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福州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精密仪器研究所、福州大学科华恒盛电力电子技术研发中心等多个省校级科研教学平台。近三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级基金、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科研经费5000万余,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以上人才4人,海外短期专家2人,教指委委员1人;教授28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67人;具有海外背景32人,具有博士学位80人。
科研平台
省级科研平台
序号
机构及平台名称
1
福建省工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福建省电器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福建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
4
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信息处理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5
福建省电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6
福建省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7
智能配电网装备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8
福建省工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校企合作
序号
平台名称
1
福州大学智能配网研发中心
2
福州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
3
福州大学电力系统与装置产业研究院
4
福州大学晋江电力科技研发中心
5
福州大学-福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康复医疗设备研发中心
6
福州大学-科华恒盛电力电子技术研究中心
7
福州大学-宏发电声智能开关电器研发中心
8
福州大学功率变换电磁技术研究中心
9
福州大学电力安全与质量保障工程技术中心
10
福州大学新能源与储能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11
福州大学综合能源规划与优化运行研究中心
12
福州大学先进电力技术研究中心
13
福州大学—帝视科技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技术研究中心
14
福州大学力得智能控制研究中心
15
福州大学配电网及其自动化研究中心
16
福州大学洛凯智能电器与系统创新产业研究院
17
福州大学力得智能控制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平台
序号
机构名称
1
福州大学电工研究所
2
福州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所
3
福州大学精密仪器研究所
4
福州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
5
福州大学智能电网测量与控制新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近年获奖成果
序号
获奖年度
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及等级
负责人
1
2019
闭环实时控制高性能开关关键技术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许志红
2
2019
MW级储能变流器装置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林琼斌
3
2019
智能全保真光学电流互感器研制与应用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徐启峰
4
2019
面向新型源网荷特征的电压暂降监测 、评估和治理技术及应用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张逸
5
2019
支撑分布式能源高效利用的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张逸
6
2019
无新线通信射频分量融合关键技术及其综合应用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林维明
7
2019
MW级储能变流器装置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蔡逢煌
8
2017
基于ZigBee完全分布式系统架构的新型大坝渗流监测系统
2017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毛行奎
9
2017
免疫层析定量测试及其生化反应模型研究
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李玉榕
10
2015
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及抗电压跌落关键技术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许志红
11
2015
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与监测公共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阮学斌
12
2014
电磁系统仿真优化设计平台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许志红
13
2014
电能质量污染源的监测与定向系统
福建省专利奖三等奖
邵振国
14
2013
电力污染源危害评估技术及应用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邵振国
15
2012
电能质量污染源的监测与定向系统
国家电网公司专利奖二等奖
邵振国
16
201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蔡逢煌
17
2012
锅炉煤耗/效率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阮学斌
18
2011
高频环节逆变技术及其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陈道炼
19
2010
高频环节逆变技术及其应用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陈道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