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简称“工力所”)是国内唯一以地震工程和防震减灾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工力所于1952年底在黑龙江哈尔滨开始筹建,1954年11月正式创建,原名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首任所长是刘恢先院士,此后胡聿贤院士、谢君斐研究员、谢礼立院士、冯启民研究员、齐霄斋研究员、王自法研究员、孙柏涛研究员先后担任所长,现任党委书记、所长是李山有研究员。
工力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机构。素有“中国地震工程研究先驱”和“中国地震工程人才培养摇篮”之誉。建有国家“地震工程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现有院士5人(含兼职3人)、正高级职称专家34人(二级岗研究员9人)、高级职称专家100余人;先后获批中国地震局科技创新团队8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1个,主攻研究方向包括:强震动观测及其应用、工程地震学、建筑工程抗震、生命线地震工程、岩土地震工程、地震灾害风险区划与防治、地震工程试验技术、地震与工程振动测量技术等。在北京东燕郊设有科技园区,建有应急管理部地震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防震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地震工程综合试验系统。
力创“顶天”科学研究成果
主持了土木工程领域首个国家973计划项目《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坏与控制》、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牵头或参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200余项,其中2015年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9年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首创了地震力理论、性态抗震设计、波动显式有限元及人工透射边界、震害预测与损失评估等理论与方法体系,开辟了我国地震模拟振动台、动三轴、共振柱等实验仪器研制领域,建立了我国最齐全的强震动数据库,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抗震设计规范草案(1959年),主持编写了《中国地震烈度表》《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等20余部国家、行业和地方技术标准,参与编写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50余部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出版了《唐山大地震震害》《地震工程学》《工程波动理论导论》《中国防震减灾百科全书:地震工程学》等数十部经典学术专著。主办《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自然灾害学报》《世界地震工程》3本中文核心期刊,以及《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Vibration》SCI和EI双检索英文期刊。
研发“立地”行业支撑技术
主力支撑国家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之“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牵头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韧性城乡”科学计划,掀起“抗震韧性”研究热潮。协力推进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可研与初设工作,在川滇地区开展地震观测台阵建设。是国家地震应急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单位,也是我国强震动观测、地震现场调查与损失评估、震害预测与地震风险区划、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的技术牵头单位。牵头承担汶川、芦山、玉树、九寨沟等破坏性地震的烈度评定与工程震害科学考察。建所以来,参与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内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多年来与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研究,为申办、筹备和组织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提供“惠民”地震安全服务
长期注重发挥优势专业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大亚湾核电站、京沪高铁、金沙江梯级水电站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着力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调整政策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专利转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近五年技术开发、咨询、服务项目合同近400项。主持研发的新一代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在国内应用线路长度超过1500公里,并出口应用于印尼雅万高铁,有效助力高速铁路地震安全以及中国高速铁路“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