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9月14日成立的北京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简称基础部)。1960年2月改称基础医学系。1985年5月成立北京医科大学后,正式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至今。
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现设12个系、1个教研室、2个研究所及1个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基础医学”、“生物学”和“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拥有“药理学”二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台。
师资队伍
学院以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著称,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学院现有教职工389人,其中教授67人、副教授9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06人。学院拥有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4人;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6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人;博士生导师72人。
科研成果
学院主要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拥有雄厚的科学研究综合实力。2012-2016年获得部委和北京市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尚永丰院士等“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37项, 自主研发的I类新药“新型特异性肿瘤显像剂”等多项专利实现技术转让或产业化开发。2012-2016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SCI论文1141篇,包括《Cell》、《Cancer Cell》、《Cell Stem Cell》、《Nature Immunology》、《Cell Metabolism》、《Molecular Cell》等权威期刊。2012年-2016年获批各类科技项目476项,获科研经费42749万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0项,资助经费合计25557万元;获得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1项,批准资助经费8737万元。2013年,朱卫国教授负责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邓宏魁教授负责的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学院近年来逐渐加强生物技术和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及与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的合作,在科技开发工作中也取得一些重大进展。在基因工程药物、肿瘤的免疫治疗、肿瘤显像剂、干细胞转化医学、电针镇痛与戒毒、诊断试剂研制等领域,一批新开发项目已取得动物实验或临床试用的良好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