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搜索
单位
简历
APP
双选会

理聘网-单位详情页,嘉应学院文学院(客家学院)

嘉应学院文学院(客家学院) 分享
高等教育单位
认证单位 认证单位
1
在招职位
单位简介
文学院是我校办学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校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文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的梅县地区师范学校中文大专班。1982年,梅县地区师范学校升格为嘉应师范专科学校,称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88年,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与1984年复办的嘉应大学合并,称嘉应大学中文系。1998年,我校与华南师范大学合办本科专业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合办的专业之一。2000年,嘉应大学与嘉应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嘉应学院,称嘉应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第一批招收本科生的六个专业之一。2008年,学校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中文系改称为文学院。 全院共有教职工61人,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5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28人,硕士20人,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良好师资梯队。学院教师中有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海南省拔尖人才1人,广东省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0人次(省级1人、校级11人),广东省第三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1人,梅州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1人。学院教师中有多人分别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审议专家、国家语委专家、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广东省高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辅导教师、梅州市作家协会、梅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副主席等各种学术团体职务。 文学院设置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是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是嘉应学院一流本科专业。现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省级课程6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主持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8项。 为切实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文学院实施“一素二能四技”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综合素质训练、中学协同共育以及百花洲文学社、“我是中文人”系列活动、“诗乐舞”大赛、戏剧之夜等第二课堂的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创新能力、三笔字书写、语言表达、阅读与写作和课堂讲授技能。 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国语言文学”是校级重点学科,其所属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现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 文学院还结合自身人才优势,依托地方资源,积极开展以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客家方言、客籍作家作品为主体的客家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国家语委项目3个,教育部项目4个,省厅级研究项目多个;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等研究成果一批,领衔主编了广东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重点项目《客家文化概论》,广东三大民系文化书系《客家文化丛书》,同时还参与了《客家与梅州书系》选题与编写工作。此外,地方文献整理研究工作近年已进入新阶段,学院目前正策划开展梅州地方文献总目的编纂以及梅州古方志和梅州历代先贤著述的系统整理研究工作。 据统计,自2000年独立承办本科以来,全院教师共主持省厅级以上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语委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15项;在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著作80余部;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00余篇。有数十项科研成果荣获省市级科研奖励。 与此同时,有不少教师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举办学术讲座等途径,努力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高质量的本科教学,不断吸收先进教学理念、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学风优良。学生多人次在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东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近10年来,文学院约有215名学生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 文学院自1978年开办以来,已累计为广东省各市县乃至全国培养了10000多名毕业生,其中有不少学生已成长为粤东北乃至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骨干力量,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等领域的管理精英、业务标兵。当然,学院更多的优秀校友则是在教学一线默默耕耘,成为省内外语文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他们以自己多年的辛勤付出,践行着“勤俭诚信,立已树人”的校训精神,引领着莘莘学子的人生道路。 总之,经过多年的努力,文学院在办学规模、办学规格、办学实力、办学特色等方面均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成效,并在全省同层次院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单位地址
嘉应学院文学院(客家学院)
地点图标地点圆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