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命学院坐落于青岛历史最为悠久的校园——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园内古朴的建筑、伫立的雕像以及枝繁叶茂、攀岩向上的常青藤,见证了海洋生命学科的发展壮大。
一、历史悠久
学院始建于1930年6月,时任校长杨振声倡设“海边生物学”,由此学院成为我国最早从事海洋生物学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海洋生物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学科底蕴,是海洋大学历史最悠久、特色最突出的学科之一。林绍文、童第周、曾呈奎和方宗熙等著名学者曾先后担任过系主任,一批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如曾省、刘咸、朱树屏、张玺、高哲生、张致一、李嘉泳、郑柏林、王祖农、薛廷耀、邹源琳、李冠国等名师先后在本院执教,为学科树立了优良的学风,奠定了雄厚的基础。1981年,海洋生物系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4年,海洋生物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设立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海洋生物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跨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我院生物学科被批准为生物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设了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我院生态学科被批准为生态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2年,增设了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九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与辉煌而艰苦的创业,学院无论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建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
二、名师璀璨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科学馆建成启用,一时名师荟萃。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藻类学家曾呈奎、比较解剖生物学家刘咸、无脊椎动物学家张玺、无脊椎动物学家林绍文等纷纷来此讲学论道。方宗熙、高哲生、李嘉泳、郑柏林、李冠国、薛廷耀、邹源琳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在此传道授业、奖掖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教师王筱庆、黄世玫、李永祺、王秋、童裳亮、廖承义、李荣光、张志南、戴继勋、徐怀恕、陈宽智、钱树本、张学成等承前启后,学院教学科研事业蓬勃发展。
目前,学院师资团队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99人,包括专任教师163人,其中教授65人(博导67人),副教授81人,讲师17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万人计划”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青年科学奖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8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学校筑峰人才7人、青年英才53人。
三、学科设置齐全
目前,学院拥有海洋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学和遗传学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下设海洋生物系、生物工程系和环境生态系,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生态学和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生物学、生态学和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中心,以海洋生物学为特色,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位点覆盖全面的、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00人,硕士研究生472人,博士研究生162人,在站博士后42人,外国留学生39人。
四、教育科研平台卓越
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特别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支持下,学院形成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一流的教学支撑体系。学院拥有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 “国家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海洋生物遗传与种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实验室,建有“海洋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育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参与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在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海洋生物发育与进化、海洋生态学、海洋微生物学、海洋生物化学与生物材料、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学科方向。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 建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RCE Qingdao)”,并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海洋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平台。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建有国际水准的 “方宗熙-萨斯海洋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