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环境中心)始建于1975年,时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1986年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合并,改为现名。生态环境中心1999年首批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2011年首批列入中科院“创新2020”和“一三五”发展规划择优支持研究所,2015年获批建设“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科教融合卓越中心”。
生态环境中心以“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主题,充分发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三大学科的综合优势,将国际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研究前沿与国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不断突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贡献,将生态环境中心建设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
2022年,生态环境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始终牢记“国家队”“国家人”的职责和使命,围绕“十四五”规划,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着力推进国重实验室重组,全力统筹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中心“十四五”规划和任务书首批获得中科院批复,在资源生态环境领域排名第一;探索研究所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改革试点任务书顺利通过院审批;中心“十四五”取得良好开局,新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专项9个项目,课题20项;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牵头承担科技部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任务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污水新冠病毒监测预警体系构建与示范”应急项目课题2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生态环境中心共有11个实验室,其中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个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另有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环境纳米技术与健康效应重点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等5个所级实验室。设有文献信息与学术传播中心、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二恶英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和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组建有“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环境微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和“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等5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饮用水安全”等3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团队。二恶英实验室为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为计量认证实验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示范实验室落户生态环境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依托生态环境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公园研究院依托生态环境中心。生态环境中心与南澳大利亚水务公司共建国际水科学技术中心,与挪威共建中-挪环境综合研究中心,与横滨国立大学联合共建亚洲国际生态环境安全管理中国联合研究中心,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共建中环水务-生态环境中心联合研发基地,与盐城、石家庄等共建环保技术研究基地。生态环境中心是农业部批准的农药登记残留试验认证单位之一。
截至2022年底,生态环境中心共有在职职工51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3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50人;“千人计划”及海外优青1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7人,杰青23人、优青30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人、青年拔尖人才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