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药植所”),建于1983年8月,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下设直属云南分所、海南分所,及合作分支机构广西、新疆、重庆、贵州、湖北分所,丽水、辽阳、高原药用植物(西藏)研究中心等。是国内唯一专业从事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国家级公益型研究所,是国内外知名药用植物专业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药植所以支撑和引领我国中药资源学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面对国家、行业、社会和经济的重大需求,重点解决药用植物研究的难点、热点问题,以系统整合、资源共享为措施,协同创新为驱动,建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从事中药资源保护、可持续生产和开发利用的国际性综合强所。
现有职工35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5人,国家级科技人才领军项目1人,协和准聘长聘系列教职8人。拥有药用植物亲缘学创始人、“中草药活字典”肖培根院士,“天麻之父”“黄连之圣”徐锦堂教授,“西洋参大王”刘铁城教授,“砂仁阿普”周庆年教授和南药引种专家陈伟平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
秉承“求真务实 科学发展”的所训,药植人承前启后、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推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的快速发展,形成涵盖中药和药用植物的栽培、引种、种质保护、天然药物化学、药理毒理、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创新体系,引领我国药用植物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要素持续积累,平台基地日益加强。建所以来,先后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400余项,累计获得经费超11亿元;获得国家级奖励13项;累计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发挥国家中医药事业的高端智库作用,先后参与撰写省部级以上规划、专报等百余份;主持编写专著百余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研究完成天麻、西洋参、黄连、砂仁等中药材的引种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累计指导药用植物栽培基地种植面积百万亩以上,创造经济价值超过百亿元。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学分会、中国中药协会人参属药用植物研究发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药用植物保育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和协同创新平台,引领行业发展。
遵循协和精英教育理念,依托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生产基地体系及“双一流”建设的独特优势,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中医药特色培养体系。拥有生药学和中药学两个学科,是生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中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中药学”在2017年软科(第三方评价机构)中国学科排名中名列第3名;“药学”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生药学”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和“中药药理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药理学与毒理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均进入ESI前1%。拥有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单位共建的科技部“天然药物及核药基础与新药创制”和“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药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保护重点研究室、中药干预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药效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家南药基因资源库(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质资源库)、沉香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药质量标准库——化学成分库和种质基因库;中药(天然药物)创新药物研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南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南省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中医药管理局海南省沉香、降香等芳香南药工程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平台等。目前拥有研究生导师113名,其中博导43人,硕导70人。在读研究生314人,在读联合培养学生189人。培养本校研究生1371人。培养出站博士后1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