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六十五年风雨历程,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给予学校“全国著名高校”的赞誉。
学科建设
现已形成了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优势学科,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等为支撑学科,生物学、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等为新兴学科的特色鲜明“大有色”优势学科群。2015年以来,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先后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11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含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4种。
师资队伍
校现有院士9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2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及教师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7人,云南省“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4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15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培养激励专项10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2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岭学者”1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8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7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5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0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6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6人、后备人才46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3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26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45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云岭教学名师6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9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17个。
科研平台
学校拥有19个国家级平台、9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技术、创业)等国家级平台19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检验站、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9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共43个,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1所。另有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云南研究院落户学校。
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校3000余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00亿元。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36项;出版论著2041本,专利授权9852项;2019年科研经费规模达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