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学院的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是校(院)特色重点学科。
一、发展理念与思路
学院坚持“围绕医学主题促发展,服务医学主题谋创新,依托医学主题求突破”的发展理念,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强化特色发展,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二、招生专业与层次
现有临床药理学二级博士点(共建)1个,工程硕士(制药工程领域)和制药工程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和药物制剂6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002人。
三、学科与专业建设
设置2系1中心:化学系(包含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教研室)、制药工程系(包含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工程综合3个实验室)。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是省特色专业、省教育厅高水平应用型培育专业(群);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和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同为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及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
四、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教授12人(二级教授1人),博士42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优青(柔性)、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优青和山东省海外优青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者13人。校(院)高层次人才14人。校(院)最美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教学示范能手、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称号者32人。
五、教学条件
实验室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额9000多万元。拥有包括高分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高分辨上转换显微镜、二维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多区荧光成像光谱仪等高端仪器设备。
六、教学与科研成果
学院教师主持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等各级教改项目50余项,主编、副主编教材20余部(国家卫计委规划教材12部),2门省一流课程,4门省精品课程。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首届全国MBBS项目英文讲课大赛三等奖、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50余项。
主要开展化学与生物传感、医药功能材料化学、有机合成与催化等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青年人才引育计划、校(院)学术提升计划、校(院)特色学科建设计划等项目200余项,近3年年均获得各级经费约1500万元。近年来在Nat Commun、Adv Energy Mater、J Mater Chem A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78余篇(27篇IF>10,7篇IF>20);编写英文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99项;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和三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科技奖励20余项。
七、人才培养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科生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创课题134项;发表论文97篇(41篇被SCI收录),首位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2项;获挑战杯国家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75项。毕业生考研录取率40%~67%,众多同学考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著名高校院所学习。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众多同学考取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众多同学被省内外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录用。
八、校企合作
结合专业特点,利用本地及周边区域医药化学品、精细化工企业和学校人才、技术、资源优势,逐步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 。人才培养充分结合和体现了行业的需求,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的特色,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目前签约挂牌校企合作的企业有: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威高集团、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山东安信制药有限公司、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轩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隽秀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润双鹤利民药业(济南)有限公司、淄博万杰制药有限公司、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泰邦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光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一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维达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阿斯德科技有限公司、烟台恒邦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金城医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盛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光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临沂沂河石化有限公司、山东汇丰石化集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