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英文名称College of Aerospace and Civil Engineering、简称航建学院)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战术导弹部分组建的航天工程系,1978年正式招收导弹结构设计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和导弹制导专业4个专业的本科生。1987年军工专业实行军民互转。1995年在航天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导弹结构设计专业)及供热通风及空调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的基础上组建建筑工程系。1997年增加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99年飞行器设计专业恢复招生,数力系的力学专业并入建筑工程系,同年组建建筑工程学院。2003年,经学校批准学院更名为建筑工程学院(航天工程系)。2007年9月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恢复招生。2008年成立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同年5月经学校研究决定,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本科专业(目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3个专业暂停招生)。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国防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专任教师115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10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各类学生2059人,其中本科生1350人,硕士研究生565人,博士研究生144人,博士后研究人员20人。
学院机关:
综合办公室 教务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基层学术组织:
航天工程系 工程力学系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先进动力与热工技术研究所
其他组织:
工业和信息化部力学与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船舶材料与力学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航行器跨介质技术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省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学科建设】 体制机制创新、规划完成情况、专业建设情况、评估、认证、排名、获奖情况等。
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依托先进复合材料与力学、多相流体动力学两个“兴海”学术团队,“先进船舶材料与力学”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航行器跨介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梳理学科方向。深度参与及有力支撑冲击动力学、海洋新能源、舰船减振降噪技术等中心及核安全与仿真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
【教学工作】 教改情况、导师队伍建设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情况、评估、认证、教学、人员获奖情况等。
学院开设本科生课程138门,研究生课程99门;2022年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5人、新增硕士指导教师4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5人;获批教育部“工程力学专业虚拟教研室”1项;备案校级本科教改项目7项,备案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8项;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4篇;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获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2人荣获校级“十佳教学能手”称号;荣获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1项;荣获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1项;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精品案例22项;获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3项;2人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优秀本科毕业设计A、B类优秀论文指导教师;1人荣获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本科毕业设计二等奖指导教师;5人荣获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本科毕业设计优秀奖指导教师;7人荣获2022届校优秀论文指导教师;7名学生荣获校本科优秀论文;1人荣获“2021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1人荣获2022年校优秀博士论文;1人荣获黑龙江省力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人荣获黑龙江省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指导教师2人荣获黑龙江省力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导师。
【科研工作】 科技管理体制建设情况、科研经费情况、立项情况、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情况等。
学院科研到款5607.23万元,签定合同总经费7216.65万元。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军委科技委前沿创新、军口专项以及省重点研发项目等一批项目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项。学院重点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工作,通过制定奖励办法促进发表的论文数量、质量快速提升。年内发表文章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14篇,EI收录128篇;申请专利47项,授权发明专利46项,专利转化2项。组织各类科技讲座13次,扩大学院年轻教师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