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桂林山水甲天下,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在这座世界旅游名城内,伫立着一所集山水之秀与人文之灵的名校。她是广西教师教育的“领头羊”、人文强桂的“主力军”、科技兴桂的“生力军”、广西国际教育的“排头兵”,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她就是广西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王城、育才和雁山等3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多亩。
学校历史文化丰厚。学校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32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建校以来,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30多万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
学校教育资源优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全国百强出版社,优先资助校内人才出版学术著作。有附属幼儿园、小学各1所,附属中学2所,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为教职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越的条件。
学科建设
现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79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软件工程、美术学)跻身全国前40%,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B+档,排名进入全国前20%。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软件工程、物理学等6个学科,获得广西一流学科项目资助。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化学学科进入国际ESI排名前1%。
师资队伍
学校有专任教师1822人,具有高级职称940人,占51.59%,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561人,占85.67%;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约120人次,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约20人次,国家级各类人才称号已经齐全(包括双聘院士);有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约100人次。
科研平台
现有1个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西卓越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立项数和科研经费均获得大幅增长,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12项,其中,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78项,科研经费(R&D经费)总计约4.78亿元,1096多篇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785篇,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68项。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了重大仪器专项、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重大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到目前为止,科研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32项,授权专利706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立项数连续7年均跻身全国百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93项,其中一等奖25项。2部教材获得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