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以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首个在深圳市举办的本硕博培养体系齐全的高水平校区。校区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扎根深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紧密结合广东省、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贯彻落实哈工大“一校三区”融合发展要求,开展党建思政、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研究、国际合作交流等各项工作。
目前,哈工大深圳校区设有10个学院、4个研究院,共有全职教师600余人、兼职教师150余人、在站博士后144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近9000人,其中本科生45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4400余人。
“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哈工大深圳校区秉承哈工大成熟、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凭借深圳大学城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为国家不断输送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截至目前,哈工大深圳校区已累计培养了2.2万余名学生,毕业生主要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沪等地区就业,60%以上的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毕业生中逾70%就职于华为、腾讯、迈瑞等知名企业。哈工大深圳校区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历届毕业生创办企业达百余家,89%为科技型企业,85%在深圳创办,涌现出了包括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快看世界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产值公司、新三板上市公司与“独角兽”公司。
哈工大深圳校区是哈工大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汇聚高端人才的桥头堡、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是哈工大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市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生力军。
学科建设
哈工大深圳校区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参考全球著名理工院校的专业结构,有的放矢地调整和凝练学科方向,积极扶持和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施专业类招生、专业类培养、专业方向毕业的培养模式。现有理、工、管、经、文、艺6个学科门类,在24个一级学科中,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8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师资队伍
由刘永坦、杜善义、周玉、欧进萍、方滨兴、魏奉思、任南琪、韩杰才等20余位两院院士领衔,哈工大深圳校区形成了以院士为引领、“四青”为主体的“大师+团队”的人才格局。全职教师中99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575人次入选地方级人才计划,近8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近90%为国家及深圳市政府认定的各级高层次人才。非全职教师由来自世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高水平专家、学者构成,中国两院院士龚旗煌、吕跃广、岳清瑞等近20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受聘为哈工大深圳校区首席学术顾问。
科研成果
截止2016年底,获得各类奖项 92 项,其中:国家级 11 项,省/部级 38 项,其他 43 项。2015年,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申请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大震失效分析、评价及控制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壹等奖。
学校将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纳入学科发展战略,运用知识产权方面的规章制度,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管理,,提升创新能力和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保护、转化和运用。坚持政策导向、掌控核心、技术评估、预审申请、协助推广、许可转让和投资,实现知识产权增值。围绕“优秀人才、高端项目、创新成果”,健全完备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预见知识产权权益问题,参与科研合同文本的形成,着重审核合同中知识产权条款,避免知识产权权益损失。加强科研合作过程中各合作方的知识产权权属的确定,完善有效的跟踪机制,避免知识产权权益的丧失。截止2016年底:国内申请总数 989 项,其中发明专利 863 项,占比 87.26% ;国内授权总数 436 项,其中发明专利 310 项,占比71.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92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