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搜索
单位
简历
APP
双选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分享
科研设计单位
认证单位
回复积极
4
在招职位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78年,国家为加强农业综合研究能力、适时转化农业科研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经报请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与河北省共同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2002年,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进行整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保留独立事业单位法人。    中心事业编制132个,在册人员172人,博士后、流动人员等4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约70人,多人入选国家、中科院人才计划。中心设有生态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设有生态学、遗传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目前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40余名,其中留学生22人。    战略定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为目标,以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为核心,创新资源生态学理论与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强化技术成果转化与社会化服务,将农业资源研究中心逐步建设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单元。    战略重点和发展目标:布局农田水文过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过程与管理、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培育三大研究领域;建设以野外台站和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国家级农业水资源研究平台,构建农业技术网络辐射与服务体系;形成一批解决国家引领性农业支撑关键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团队;在小麦育种、水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育与农田污染治理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转移。         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和STS项目、河北省重大项目和攻关项目以及国家、中科院和地方国际合作项目等,主要开展了水资源与节水农业、生态与环境、植物遗传与育种、区域农业与政策等方面研究工作。40多年来,中心取得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8项;发表文章1600余篇,其中SCI论文560篇;取得授权专利约300项;培育新品种30余个;制订技术标准20余项等,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心沿北纬38度带分别在河北省元氏县、栾城区、南皮县和南大港产业园区建立了太行山山地生态试验站、栾城生态农业系统试验站、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和南大港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共4个野外试验台站,形成了“山地丘陵区—山前平原区—滨海平原区—滨海湿地”具有不同生态类型的农业科学研究基地,在长期定位检测、定位实验研究、国际合作、技术成果中试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栾城试验站是国家首批野外试验台站,也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台站和国际GTOS台站成员;太行山试验站于2013年成为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观测站;南皮试验站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重要基地。    中心目前有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抗逆植物繁育及种质资源创新河北省工程实验室和河北省土壤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筹)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此外,中心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建立了中国—荷兰“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国际联合实验室。    中心是河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的挂靠单位。中心负责编辑出版《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公司地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槐中路286号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