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纳米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设,2003年12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
国家纳米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变革性产业技术,目标是建设世界级纳米科技创新高地、人才汇聚高地、技术转移转化高地。在努力为中国纳米科技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国家纳米中心还致力于促进国家纳米科技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以期为中国纳米科技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贡献。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国家纳米中心现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并于2020年批准筹建中国科学院纳米光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国家纳米中心另建有理论室、 纳米加工实验室和纳米智能传感实验室3个特色实验室;设立纳米技术发展部,致力于公共开放平台建设,为纳米科技研究提供支撑,主要从事纳米检测技术服务,开展相关培训和研发工作。
国家纳米中心设有党政办公室、科技处、重大任务处、人事处、财务与资产管理处、教育处、成果转化处、行政处8个职能管理部门。
国家纳米中心是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化学、材料、物理等3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材料、物理、生物等4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9月13日,“纳米科学与工程”获准列入交叉学科门类下新的一级学科。
截至2022年底,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有在职职工282人。其中科技人员201人、科技支撑人员4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2人。共有在学研究生485人(其中硕士生248人、博士生237人),在站博士后108人,联合培养研究生300人。
近二十年来,国家纳米中心立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机构的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基础研究方面,国家纳米中心面向交叉学科前沿,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在纳米结构的系统生物效应研究、亚纳米尺度成像与多尺度体系表界面性质研究、纳米结构的精准组装与功能化研究等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成果。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国家纳米中心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探索研究,在新型抗肿瘤药物、肿瘤捕手、纳米复合超黑材料、纳米锂电材料等技术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技术支撑体系方面,国家纳米中心以技术标准与战略研究工作为主,初步搭建了我国纳米测量用标准体系,形成了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研制的系列化和多样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纳米标准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国家纳米中心是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科研实验室专业委员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的挂靠单位。国家纳米中心与英国皇家化学会联合主办的英文期刊Nanoscale、Nanoscale Horizons 、Nanoscale Advances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