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简称:地科院),源于1984年淮阴教育学院地理科(1984-1986),后经历淮阴教育学院地理系(1986-1997)、淮阴师范学院地理系(1997-2009)、城市与环境学院(2009-2023)等阶段。近年来,学院聚焦内涵建设,聚力办学核心指标,大力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强院、学术兴院、文化润院”战略,致力推动学院转型、升级、改革、跨越,努力交出高质量发展的“地科答卷”。
专业建设。学院现有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程造价等四个普高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江苏省高校重点专业类,工程造价专业为校首批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质量通过师范类专业国家二级认证。学院现有在籍普高本科生近1400人,与江苏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人。
队伍建设。学院以“多元化、博士化、应用型、国际化”为导向,着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57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博士(含在读)53人;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优秀教学团队1个、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双创博士”4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市“533英才工程”培养对象17人,市“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6人。20余名教师具有国家注册规划师、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执业资格。先后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中小学校聘请了50余名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聘任了30余名博士(硕士)生导师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开展学术交流。
学科科研。学院参与了“生态学”省重点学科建设,地理学一级学科为校级优势学科培育点,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学科教学(地理)为校级重点学科。近年来,学院响应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和省战略需求,立足“两河一湖”(大运河、淮河、洪泽湖),重点围绕流域资源环境遥感、水文气象灾害、生态经济发展、智能建造等开展基础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日渐成为国内淮河研究的特色高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含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项,江苏省社科、自科基金9项,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项目1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在《Weather and Climate Extremes》《Journal of Climate》《 Atmospheric Research》《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等中外文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0余篇,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国家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相关成果获中国发明创业奖、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科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甘肃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发展研究奖等省、市级奖励100余项。
平台建设。作为主要支撑单位,学院参与省部共建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长三角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挂设我院,依托我院建有江苏省塘库智能监测与水环境生态管控工程研究中心、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江淮生态经济研究基地、淮安市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淮安市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淮安市全域旅游发展智库、淮阴师范学院国土与城乡规划研究院等多个省级、市级和校地共建研究机构。建有江苏省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地理教学实训室、数字星空教室、地质标本陈列室、天文天象实验室、水土分析实验室、GIS技术实验室、RS应用实验室、虚拟现实与数字城市实验室、国土空间规划实验室、房地产项目策划室、工程造价BIM实验室、工程结构与施工基础等实验分室和3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教科研仪器设备值1200余万元,实验用房面积2500余平米,为学生的实验及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