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简介:
团队学术带头人欧阳宏伟教授长期专注于运动系统组织工程与再生研究,建立“生物学-材料工程学-信息工程学-基础医学与运动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金委创新群体,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一,在基础研究上:1)发现人体骨关节分子水平的物质科学新知识和骨关节软骨细胞可塑性调控新知识,建立超性能干细胞和生物材料新技术。2)建立骨关节炎的四类分子病理亚型,指导精准用药。二,在转化研究上:1)开拓医用蚕丝材料科技,获批首个植入型蚕丝材料第三类医疗器械证;牵头制定国家和国际丝素蛋白医药行业标准。2)开拓临床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移植医疗新技术;研发自粘型软骨胶原支架并完成注册临床试验。3)开拓湿面组织粘附胶体材料,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近5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研究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专项等项目(课题)。以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在PNAS、Nat Biomed Eng、Ann Reuhm Dis,Cell Rep、Nat Commun,Sci Adv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转让7项;制定了国家医药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2项和卫生部组织工程三类医疗新技术管理规范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
现因科研项目需要,诚聘博士后加入,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适合老龄化人口的人体外骨骼研发、多模态连续无创监测的穿戴设备研发、智能化和自动化生物医学实验设备研发、AI+多模态生物医学数据的智能体研发、先进干细胞/类器官和生物材料技术等。
人体外骨骼研发:
1. 熟悉外骨骼结构优化(轻量化材料、仿生关节设计);
2. 熟练使用Solid works,了解机械结构,应力分析;
3. 有外骨骼/康复器械相关研究经历;
4. 熟练掌握以下至少一项技能:(1)机械设计与动力学仿真;(2)运动控制算法开发;(3)生物信号处理;
5. 有医疗器械开发或老龄化课题经验者优先。
多模态连续无创监测的穿戴设备研发:
1. 硬件开发方向:(1)熟悉柔性电子、生物传感器设计或微纳加工技术;(2)有可穿戴设备原型开发经验。
2. 算法与数据方向:(1)熟悉生理信号处理;(2)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3. 系统集成方向:(1)熟悉嵌入式开发(ARM Cortex-M系列、RTOS)或无线传输协议(BLE/WiFi);(2)有边缘计算(TinyML)或云平台数据对接经验。(3)参与过医疗级可穿戴设备研发;熟悉临床数据采集规范或与医院合作经验;对老龄化健康监测、医疗器械开发有研究兴趣者优先考虑。
智能化和自动化生物医学实验设备研发:
1. 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生物医学工程、精密仪器、计算机科学、高分子材料等专业;
2. 熟悉智能制造、实验室自动化原理及控制技术,了解实验室设备在微生物检测、分子诊断等场景的应用;
3. 了解生物医学实验流程及相关标准(如ISO 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4. 熟练使用AutoCAD、SolidWorks、Pro/E、CATIA等工程制图工具,以及ANSYS、Fluent等仿真分析软件;
5. 具备PLC编程、工控系统设计经验,熟悉伺服电机、传感器等自动化组件集成;
6. 能完成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系统设计、调试及优化,智能产线规划;
7. 熟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需求分析、样机制作、测试验证、工艺改进及量产转化;
8. 有实验室自动化机器设备、生物医药设备开发背景者优先考虑。
AI+多模态智能体开发:
岗位一:
1. 参与面向再生医学与衰老干预的垂直领域AI系统构建,开发具备科研文献检索、生物材料开发策略查询与生物材料性能分析能力的智能体;
2. 基于Python语言,完成文献数据的结构化处理、语义嵌入、向量化表示与向量数据库构建,支撑多源数据的知识重构;
3. 结合LangChain、LlamaIndex、FAISS、Milvus等工具链,构建支持多轮对话与复杂任务分解的科研智能体原型;
4. 探索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技术在综述辅助写作中的应用场景,开发学术写作助手,提高科研信息处理效率;
5. 协同生物材料研究人员,逐步构建材料结构-性能关系的预测模型,推动AI在科研决策中的前瞻性应用;
6. 支持项目负责人进行系统性平台建设,推动大模型微调、Agent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迭代优化。
7. 对人工智能与生物材料科研交叉应用具有浓厚兴趣,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与系统性思维,愿意在实际科研项目中提升技术深度;
8. 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经验者优先考虑:(1)熟悉自然语言处理(Transformer, BERT, GPT, LLaMA等)与文本嵌入检索技术;(2)使用向量数据库(如FAISS、Milvus、Weaviate)或熟悉RAG技术;(3)熟悉LangChain、LlamaIndex、Autogen等智能体开发工具;(4)掌握大模型微调框架(如LoRA / QLoRA、PEFT等)与开源模型部署流程;(5)有学术文献数据抓取、结构化处理或材料性能数据库开发经验;(6)理解高分子或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知识及其研究范式。
岗位二:
参与构建面向再生医学与衰老干预的垂直领域AI系统,开发具备以下能力的智能体模块:科研文献自动检索与知识总结;生物材料或小分子药物开发策略查询与推荐;生物材料性能或小分子药物疗效智能评估与优化建议。
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及以上优先考虑:(1)熟练掌握多模态生物医学数据融合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单细胞转录组(scRNA-seq);空间转录组;医学影像(如MRI);病理图像;蛋白质组与临床表型数据等;(2)熟练掌握大语言模型的关键技术操作,包括:检索增强生成(RAG);模型微调(Fine-tuning);提示工程与多模态指令学习;(3)具备跨学科协作能力,可与生物学团队密切合作,推动智能体在以下方向的实际应用:疾病机制研究;靶点筛选与药物重定位;个体化治疗策略建议;(4)对前沿大模型体系有深入理解,熟悉如下模型及其多模态能力者优先:GPT、LLaMA、CLIP、BioMedGPT 等;(5)有智能体框架设计、强化学习(RL)、任务驱动建模经验者优先考虑。
先进干细胞/类器官和生物材料技术:
1. 生物学、医学或动物学方向:(1)熟悉人源化小鼠和动物疾病模型构建(包括骨关节炎、GvHD、肝硬化和自免病等疾病的小鼠及大动物模型),有细胞治疗或药物临床前评价或IIT申报经验的优先考虑;(2)熟悉细胞培养或微生物培养、多组学测序实验(WGS, scRNA-seq, ChIP-seq, ATAC-seq等)、PCR、Western、免疫沉淀和NGS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2. 生物技术方向:(1)近3年(或即将)获得生物学、生物技术、基础医学或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2)有扎实的细胞生物学、类器官/生物反应器构建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经验;熟悉多能干细胞规模化扩增/分化技术和CRISPR基因编辑/单碱基编辑者优先考虑。
3. 生物材料方向:(1)围绕聚氨基酸水凝胶及改性天然多糖材料体系,开展在研医疗器械产品核心成分的体内生物学效应机制研究,重点聚焦其在免疫调控与组织再生方面的作用;(2)独立设计并执行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方向的研究课题,熟练运用转录组测序(RNA-seq)、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多因子分析等分子与细胞层面的技术手段,并开展类器官或动物实验;(3)负责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撰写科研报告与学术论文,为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与学术支撑;(4)参与新材料构建与体内机制验证等关键技术攻关,配合团队推进产品研发与注册转化进程;(5)具有基础医学、免疫学、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合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备扎实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熟悉小动物实验操作流程;有免疫调控、组织修复或材料-生物互作机制研究背景者优先;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能独立推进科研项目;对生物医用材料的临床转化及科研成果产业化具高度兴趣与积极投入。
应聘基本条件:
1. 年龄在35周岁以下,近3年或即将获得临床医学、生物学、材料学、药学、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专业领域模型训练和AI for Science自动化实验室搭建等)等相关专业全日制博士学位;
2. 具有较强的英文读写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3. 对生物医学研究有兴趣,治学态度严谨,执行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和探索精神;
4.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主流期刊上发表过研究论文。
福利待遇:
1. 具有突出学术成果(如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研究论文等)的优秀博士年薪35万元起;已具有较好学术成果,并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的博士年薪25万元起;
2. 学校为博士后缴纳五险一金,参加职工体检,解决子女入托等;
3. 支持申报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
4. 支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
5. 人事关系进入学校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年及以上,在站期间业绩突出的可申报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其他:
应聘请备注“应聘岗位+应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