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年7月7日,由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新疆生地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创新干旱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干旱区生态学与干旱区地理学领域,围绕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新疆生地所建有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唯一全国重点实验室)、干旱区生物资源保育与研究中心(列入科技部国家种质库建设规划)、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之一)、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有12个野外生态观测实验站(3个国家站),形成覆盖全疆的生态观测、研究网络;在中亚、伊朗、蒙古建立19个生态监测站,搭建中亚国际合作新平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新疆生地所扎根边疆六十余年,在干旱区资环领域开展了深入、长期的科学试验、考察和定位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国际、国家、省部级奖励近400项。在基础研究领域,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荣列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标志性成果;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取得开拓性成果,保障干旱区生物资源安全和绿色发展;中亚增生成矿和造山带构造格局的国际前沿领域取得系统性成果,实现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技术攻坚方面,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的多项成果走进中亚、走向非洲,服务当地民生和环保;棉花高产技术创世界棉花单产“三连冠”,获评2001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天山申遗成果为助力新疆旅游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需求方向:
1.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
2.干旱区荒漠化过程与生态屏障建设
3.干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4.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5.中亚矿产资源与大数据等
项目介绍: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限项要求:
(1)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2)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3)已申请2025年度其它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3.时间节点:
请拟申报人选于2025年9月15日前完成申报,具体可咨询相关联系人。
岗位待遇:
1. 协议薪酬,不低于50万元/年;
2. 入选者直接聘为研究员,获研究生导师资格;
3. 提供400-12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含国家配套);
4. 提供不少于180万元生活补贴(含安家费);
5. 提供人才周转住房一套;
6. 支持自主组建团队,团队编制4-6人,提供必要的工作用房和仪器设备;
7. 解决子女就读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优质幼儿园、小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