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流动站简介:
本学科现有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千人计划”项目获得者、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等优秀人才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师资队伍,拥有博士生导师50余人。在学术上,面向重大疾病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脑科学、T细胞与肿瘤免疫、实验血液学、脓毒症、干细胞分化、离子通道与肿瘤生物学、 感染免疫与老年免疫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响力,在《Nature》、《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和《Cell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近3年在研国家重大和重点课题以及“111”创新引智计划等国家课题123项,获批经费16179万元,省级课题及重要横向课题95项,获批经费11566万元,获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奖3项,承办国际或全国性会议12次,已培养毕业的博士生68人,部分导师在相关学科指导的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18项,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实验室面积达7899平方米,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充裕的科研基金和良好的学术环境;
目前,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脑科学、实验血液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细胞分子免疫学、感染与炎症病理生理学、分子药理学、肿瘤病理学以及系统生物医学等。欢迎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来站从事研究工作。
导师简介:
张洪义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于东南大学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2013年-2018年在耶鲁大学博士后训练,主要探索纳米材料靶向脑瘤递送药物及肿瘤脑转移的分子机制。2019年6月加入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依托实验室: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老年医学联合实验室,病毒治病及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继续从事脑部肿瘤(含脑转移瘤)的生物学机制及治疗(中药单体和TCR-T等抗肿瘤免疫)的研究。主编面向研究生的专著《脑转移瘤》;以第一(含共同)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Neuro-Oncology,Nature cell biology,Theranostics,Cancer,Stem cells,Front. Immunol等TOP期刊发表文章多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州市-高校建设联合项目,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跃升计划,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发明专利3项。
研究方向:
1.肿瘤脑转移的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
2.脑转移微环境和免疫治疗;
3.脑膜瘤的恶性演进机制;
招收条件:
1.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品德修养,身心健康,无违法违纪记录;
2.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 3 年,年龄在 35 周岁(含)以下;
3.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
4.符合流动站制定的有关博士后招收要求;
5.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背景良好,有病理学和免疫学研究背景优先;
6.有小鼠模型经验,会使用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等各式成像仪器者优先。
配套待遇及发展前景:
一、学校提供丰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职业发展平台。博士后综合年薪35万元(导师补贴3万)起,A类和B类博士后综合考评结果特优者可一次性获得奖励性生活补贴30万元,综合考评结果优秀者可一次性获得奖励性生活补贴10万元;从附属医院入职年薪45-65万,启动经费30万;
二、.其他福利包括(但不限于):福利待遇
1. 提供丰厚且有竞争力的薪酬,欢迎垂电详询或面议;
2. 享受学校公费医疗待遇,学校附属三甲医院年度体检和高水准的医疗保障服务;
3. 子女可直接入读学校附属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4. 在站期间可参评高级职称,单独评审;
5. 学校提供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工作平台,全方位支持博士后申报各类科研项目;
6. 学校接收博士后及其子女落户广州,享受一线城市配套资源和发展机会。学校设立“暨南英才博士后项目”,为博士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长远的发展通道,将优秀博士后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岗位的储备人才进行培养,培养期三年。优秀博士毕业生或在站期间取得优异科研成果的博士后均可申请。
暨南英才博士后在站期间,可授予“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的学术称谓。英才博士后出站后,学校将择优遴选一定比例留校工作。留任学校教学科研岗位的,博士后在站工作时间纳入留校工作首聘期,直接通过首聘期考核。学校全面支持博士后在站期间申报各类科研和人才项目。除国家设立的项目外,广东省为博士后设立了“香江学者计划(湾区项目)”、“澳门青年学者计划(湾区项目)”等项目,支持博士后来大湾区发展,给予在站和出站留粤工作的博士后丰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