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简介:
谢会开,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理工重庆微电子研究院院长,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F)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正教授,2018年入选IEEE Fellow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Fellow。主要研究方向包括MEMS/NEMS、CMOS集成传感器、惯性传感器、激光雷达、微纳光学、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生物光子学、光学显微内窥影像。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论文累计引用1万余次,获美国授权专利17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张帅龙,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集成声光电微纳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部重点研发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重庆市杰青。主要从事生物微纳操作系统、光电镊技术、微流控技术、BioMEMS、微全分析系统研究。迄今共发表SCI期刊论文58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Science Advance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论文总引用次数2200余次,h-index 25(Google Scholar);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主持、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拿大自然科学和研究协会(NSERC)以及英国工程和物理研究学会(EPSRC)资助的十余个科研项目,担任MicroTAS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生物微机电系统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传感、生物芯片与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委员,担任Engineering等4个国际期刊的青年编委、副主编职务。
符荣鑫,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教授课题组,师从生物医学光子学专家黄国亮教授。负责人自2013年起一直从事定量干涉的微流控生物传感技术与系统研究,以克服常规微流控技术依赖荧光标记、难以长时程无损观测等技术难题,升级了微流控生物传感器的光学检测性能,赋予了微流控平台非标记且精准的信号分析性能与优异的系统集成能力。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青年基金等项目,在该领域参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9篇,包括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CS Sensors、Lab on a Chip、Analytical Chemistry、Talanta等行业一区/TOP论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9项已授权)、美国专利1项、PCT专利2项。获得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银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优秀论文、清华大学“水木学者”等奖励。
李航,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并师从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Akos Vertes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纳质谱分析技术、数字微流控、质谱成像、单细胞组学等。近年来,在该领域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gineering、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12篇,封面文章3篇,著述3部英文专著章节,授权4项中国发明专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曾获美国质谱协会Asilomar会议和质谱医药领域会议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奖等奖励。
应聘条件:
1.具有集成电路与电子、光学、生物医学工程、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对光学仪器、微流控芯片、数字微流控、光学操控(如光镊、光电镊)、微全分析系统和生物医学检测、芯片设计与加工、细胞生物学等方向感兴趣,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有相关学术成果者优先考虑;
2.将主要负责微流控芯片加工、器官芯片、分子POCT、光学仪器开发等研究工作
3.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博士毕业生,且一般毕业不超过3年,或者从其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4.年龄35周岁及以下,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5.符合国家、学校博士后招聘的有关要求。
岗位及待遇:
1.特立博士后:主要面向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基本年薪30万元起。
2.团队岗博士后:主要面向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较好的青年人才,培养团队青年骨干,基本年薪20万元起。
3.科研岗博士后:主要面向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为团队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年薪10万元起。
4.根据学校政策,办理在京落户、子女入托入学等;提供博士后公寓,条件优越,拎包入住,优秀者可留校转教研岗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