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内容:
1.智慧地下空间方向:开展地下空间开发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研究,主要包括地质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平台的开发,地下空间资源与地质环境建模,智慧地下管道监测与修复,智慧车库与智慧管廊等地下基础设施的分析评价和预测模拟等。
2.微生物智慧岩土方向:开展微生物技术与岩土工程结合的研究,主要包括微生物加固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微流控技术等。
3.岩土工程智能减灾方向:开展岩土工程智能化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地下工程抗震性能,地下智慧感知与预警,地质雷达探测检测技术,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等。
4.绿色地基处理方向:开展绿色低碳化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浅层地热开发与利用,能量桩、能源隧道、能源地下结构技术,绿色桩基研发与应用,PCC桩、X形桩等新型地基处理技术等。
5.地下工程透明与仿真方向:开展关于透明土实验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等。
6.水利水电工程方向:开展关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等方向的技术和应用研究。
同时,依托上述方向进行纵/横向课题拓展,全力促进团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
岗位职责:
依托低碳建筑平台,针对智慧城市与岩土工程领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材料、新平台,引领岩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新方向。
1.重点负责对应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带领团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
2.负责研发项目的前期分析和评估、工艺设计、改进评估现场调试、数据分析等工作。
3.负责研发项目的产品化与标准化等工作。
4.负责研发技术成果汇报、宣讲,与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交流推广等工作。
5.负责相关研究方向的横向课题拓展及项目实施等工作。
6.完成中心安排的其他工作。
任职要求:
1.土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土木水利等相关专业。
2.具备良好的岩土工程或工程力学专业基础。
3.能独立工作,工作主动积极具备良好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优秀的沟通、学习能力和一定的英文阅读写作的能力。
4.有责任心、学风严谨、热爱科研,勤奋上进,吃苦耐劳,勇于探索,能够独立开展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
5.应聘博士后科研人员的申请者获得博士学位时间不超过 3年,年龄一般不超过 35 周岁(含35岁),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40 周岁。
6.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7.QS前 100 名学校(参照最新公布的 Q8 世界大学排名)和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毕业优先考虑。
福利待遇:
参照研究院薪酬管理办法,实行协议年薪制,博士后税前薪酬30-40万/年。研究院缴纳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此外,研究院提供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