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课题组聚焦于设计实验和方法,探索微观尺度下多元素体系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应用转化。研究方向包括:1. 多元材料体系的构效关系和催化、光、电等性质研究;2. 有机-无机杂化体系;3. 基于扫描探针平台的材料制备和表征。
申请要求
具备纳米材料合成、电镜表征、纳米加工制造、催化、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合成等材料、化学方向的科研背景。热爱科研,有较好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
待遇介绍
年薪面议,支持申请人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申请各类科研基金,并可合理自主支配经费。如入选国家博新计划,学校将另外给予两年不少于100万元的经费资助。复旦大学提供两室一厅博士后公寓;子女可在复旦附幼、附小就学;博士后进站可办理上海户籍,出站后如在上海工作可办理家属随迁落户手续。博士后出站后如有继续深造的需求,可推荐到国内外顶尖高校或科研机构;支持优秀博士后申报复旦大学本校或其他高校的教职岗位。
导师简介
陈鹏程,复旦材料科学系青年研究员,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师从徐志康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材料系,导师为Chad A. Mirkin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艺术与科学院、发明家院院士);之后前往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为Peidong Yang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工程院院士);于2022年10月加入复旦材料系,研究领域为微观尺度多元体系。入选国家和上海市海外青年人才计划,曾获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Kavli Heising-Simons 青年研究员奖、美国化学会无机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国际纳米技术中心杰出研究员奖、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美国材料学会研究生金奖、国际贵金属协会杰出研究生奖等多项荣誉,获授权美国专利3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Nat. Nanotechnol.、Nat. Catal.、J. Am. Chem. Soc.、Nano Lett.、PNAS、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入选2022年IUPAC年度十大新兴技术(纳米粒子巨型数据库)。
代表论著
1. Nat. Nanotechnol. 2024, 19, 775-781. Complete miscibility of immiscible elements at nanometer scale.
2. J. Am. Chem. Soc. 2023, 2023, 145, 10116-10125.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AgCu catalysts in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3. Nano Lett. 2021, 21, 6684-6689. Revealing the Phase Separation Behavior of Thermodynamically Immiscible Elements in a Nanoparticle.
4. J. Am. Chem. Soc. 2020, 142, 7350-7355. Chain-End Functionalized Polymers for the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Sub-2 nm Nanoparticles.
5. Science 2019, 363, 959-964. Interface and Heterostructure Design in Polyelemental Nanoparticles.
6. J. Am. Chem. Soc.2017, 139, 9876-9884.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ree-Component Nanoparticles in Polymer Nanoreactors.
7. Science 2016, 352, 1565-1569. Polyelemental Nanoparticle Libraries.
8. J. Am. Chem. Soc. 2015, 137, 9167-9173. Tip-Directed Synthesis of Multimetallic Nanoparticles.